各种关于货币的名词频繁出现:货币、金钱、纸币、钞票、货币的抵押品、货币的凭证、兑换券、信用、基础货币、广义货币、派生货币、电子货币、虚拟货币、比特币、数字货币等等,在货币的理论中,这些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辨析清楚。
目前,直接正向解释这些名词反而会引起种种误解,因为当今法定货币系统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,因此,为廓清概念,我们以金本位为例作一个说明,一下子就可以明了。
(1)如果你认为黄金是货币,那么我们就把“能兑换成黄金的那片纸”称为:纸币、钞票、货币的收据、货币的兑换券、货币的凭证。
(2)如果你认为纸币是货币,那么我们就把“黄金”称为:货币的抵押品。
(3)关于信用,分情况讨论:
a、对于(1)这种情况,所谓信用,就是指,货币凭证的发行方保证——货币凭证能随时兑换成货币,即,纸币能随时兑换成黄金; b、对于(2)这种情况,所谓信用,就是指,货币的发行方保证——货币能随时兑换成货币的抵押品,即,纸币能随时兑换成黄金; c、无论你认为黄金是货币、还是认为纸币是货币,我们要的结果是一致的,那就是——你手中的这片纸(或者你也可以称它为钞票、兑换券、凭证、收据,甚至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余额)能随时兑换成黄金,并且,无论你何时去兑换,兑换出来的黄金总是等质等量。
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前,人们把黄金认为是货币、把纸币认为是货币的兑换凭证;但是,在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,人们把这个纸币(原本我们只是认为它是货币的兑换凭证)直接升格认为是货币。
1971年8月,正是人们对于货币认知的历史转折点,从此以后,人们对于货币的认知开始充满混乱(货币的本质到底是商品还是信用),并延续至今,也正因为对于货币本质的认知不清,因此,许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货币新名词不断涌现。
假如当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瓦解,并且一直延续运行至今,那么,我们现在一看到纸币,脑海中会想到什么呢?——立刻会意识到这张纸币可以兑换成黄金,而不会意识到纸币的背后是央行的信用。也就是说,不存在“货币的本质到底是商品还是信用”这样的争论。
当然,假使你还是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,那请你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:如果你准备留一笔钱给你的子孙后代,那么,你会选择留一笔黄金、还是选择留一笔纸币?
现代金融世界,大家都认为纸币(钞票)或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余额就是货币,这是法定货币系统深刻影响我们思维模式的结果,这种认知的最关键缺陷在于:当你拿着这些货币能向货币发行方兑换成什么?一旦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,你对货币的认知将会再次发生转折。
|